在美本申请中,除了主文书(Personal Statement)和各校的附加文书(Supplemental Essays),很多申请系统还会看到一个区域:
“Additional Information(补充材料)”。
这一栏让不少学生又期待又害怕。
期待能多讲点没提到的亮点,又怕写多了变成“流水账”或“废话集”。
那么,这一部分究竟该怎么写,才真正有价值?
一、补充材料是什么
补充材料的设计初衷是:
让学生有机会解释特殊情况或提供背景信息,帮助招生官更好地理解整个申请。
换句话说,它的作用不是“再写一篇文书”,
而是“补全招生官还不知道,但又必须知道的部分”。
二、哪些情况可以写
-
特殊情况说明
比如长期生病、转学、家庭变故、停课、换课程、换活动、疫情影响等。
目的是帮助招生官理解成绩波动或活动中断的原因。 -
学术或活动的额外说明
如果你在申请系统的活动栏、荣誉栏已经写不下,可以用补充材料扩写。
例如:
-
科研、竞赛项目中承担的具体职责
-
作品、发表论文、创业项目等成果
-
课外长期投入但难以用50字概括的活动
-
非典型经历的解释
比如你有非主流的学习路径(自学课程、跨校选课、暑期科研)或教育背景,需要解释清楚背景与成果。
三、哪些内容不建议写
-
重复文书内容
如果你已经在主文书或短文中讲过,不需要再重复。招生官会觉得你“没话找话”。 -
泛泛的自夸或总结
像“我热爱学习”“我性格坚强”“我很努力”这类语句,没有新信息,也不会加分。 -
与申请无关的生活小事
例如家庭旅游、兴趣爱好、日常习惯等,除非与成长故事密切相关,否则不必提。
四、写作原则
-
精准:只写招生官“需要知道”的内容。
-
简洁:100~250字左右最合适,避免篇幅冗长。
-
客观:用事实说明,而不是情绪宣泄。
-
补充,不重复:和主文书、活动列表区分开。
可以这样判断:
如果招生官读完补充材料,会更理解你的“为什么”和“怎么走到今天”,那就是有用的内容。
五、示例对比
不好的写法:
“因为疫情原因我上网课遇到困难,但我一直很努力,没有放弃。”
改进后的写法:
“由于学校在疫情期间只提供有限的理科课程,我自学了AP Physics并参加了线上实验项目。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独立规划学习,也让我确认了自己对工程方向的兴趣。”
区别在于:第二段有具体事实、有逻辑、有成长。
六、总结
补充材料不是展示你“有多好”的地方,而是解释你“为什么是这样”的空间。
写得好,可以帮助招生官更完整地看到你的故事;
写得多、写得虚,反而会让他们觉得你在堆字。
一句话总结:
信息有价值、表达有重点、态度要真诚。
这样,补充材料才不会变成“废话集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