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10月到次年1月,是美国大学申请的黄金时段。无论是美高生还是国内国际学校的申请者,都进入了“全力冲刺期”。但今年的申请季,有一个明显的趋势:学生们“卷”的方向正在发生变化。


一、从“卷分数”到“卷深度”
过去几年,大家最焦虑的是成绩。SAT要多少,GPA是不是全A,AP该修几门?但到了近两届,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:光靠分数已经拉不开差距。顶尖大学的申请者中,几乎人人都是“高分选手”。于是,新的竞争焦点变成了“学术深度”。
招生官更关注学生是否在感兴趣的学科上做出延伸,比如研究、竞赛、论文、科研营、独立项目。一个主题研究、一次发表、一次和教授合作的学术成果,往往比多修几门AP更能体现学生的学术潜力。

二、从“卷活动数量”到“卷活动质量”
许多学生的活动表上有十几个项目,但真正能讲清楚的可能只有一两个。如今顶尖大学更加看重“影响力”和“持续性”。
相比一年换五个社团,一个坚持三年、从成员做到领导者的项目更有说服力。相比“参加过某竞赛”,如果学生能清楚表达自己在其中的角色、收获和反思,那才是招生官眼中有价值的“个人成长”。
换句话说,不是“做了多少”,而是“做出了什么”。

三、从“卷头衔”到“卷故事”
申请文书和短答题越来越重要,因为它们决定了招生官如何“看到”你。
在过去,学生喜欢堆叠头衔:学生会主席、竞赛金奖、实习经历。但现在的录取趋势更注重“故事感”——学生的思考、成长轨迹和价值观。
一篇能体现思维方式、社会观察或个人转变的Essay,比罗列成就更打动人。招生官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、有独立思考力、能给校园带来新视角的申请者。

四、从“卷学校”到“卷匹配度”
申请策略上,聪明的学生和家庭开始“去盲目化”。
不再一味冲刺排名靠前的学校,而是花时间研究各大学的录取偏好、专业优势、课程体系和学生文化,找到“最适合自己”的组合。
特别是在UC系统和Common Application中,越来越多学生采用分层策略:既申请挑战校(Reach),也确保稳妥校(Match),同时保留安全校(Safety)。录取率差距巨大的时代,规划越早,布局越稳。

五、文美建议:卷得聪明,才能走得远
卷本身不是坏事,关键在于方向。
升学规划的核心,不是“别人做什么”,而是“自己最适合什么”。
每个孩子的优势和潜能不同,有人擅长数据和逻辑,就在科研和STEM方向深挖;有人具备创造力和表达力,就在艺术、人文或社会科学中展现独特思维。
只有在长期规划、清晰目标的基础上,才能让“努力”真正转化为竞争力。

结语
美国大学录取不再只是分数的游戏,而是一个展现“独特成长故事”的过程。
今年的学生们,卷的不只是成绩,而是思考、热情、以及让自己更接近理想的那条路。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