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长在帮孩子填写大学申请时,常常会在“家庭背景(Family Background)”这一栏犹豫很久:
要不要如实填?会不会拖后腿?有没有可能加分?
其实,这一部分并不是决定录取结果的“加分题”,但它确实能帮助招生官理解学生成长的环境与资源差异。今天就来讲清楚这件事。
一、家庭背景包括哪些内容
在美本申请系统(如 Common App、UC Application)中,家庭背景通常包括以下几项:
-
父母的基本信息:姓名、职业、教育程度。
-
家庭成员构成:是否有兄弟姐妹、是否与父母同住等。
-
父母的教育经历:最高学历、毕业学校。
-
家庭语言与文化环境:是否为双语家庭、是否第一代大学生(first-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)。
这些内容都属于背景信息(background information),招生官不会拿来做“分数化”的评估,而是帮助他们理解学生的“起点”。
二、家庭背景会不会影响录取
不会因为家境普通而被扣分。
招生官不会因为父母学历不高、职业普通就降低孩子的录取机会。美国高校更看重的是:学生如何在自己的环境中成长、突破与努力。
但有时会提供“背景上下文”。
例如,如果学生来自教育资源较少的环境,却仍能在学业上脱颖而出,那反而是一种“成长潜力”的体现。
反过来,如果学生来自教育资源非常优渥的环境,招生官也会期待他有相应的学术和课外表现。
简单来说——家庭背景不是加分项,也不是减分项,而是“理解学生故事的起点”。
三、怎么填比较合适
-
如实填写,不要过度包装
招生系统并不会核实父母职业,但诚实是底线。虚报高管、教授反而容易留下负面印象。 -
教育程度不清楚怎么办
如果家长在国内读的是大专或中专,可以选择“Some college”或“Associate degree”;
如果没有上大学,可以选“High school diploma or less”。 -
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
可以如实填写家庭成员关系,在“Additional Information”中无需主动解释原因,除非离异经历对学生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,才可以简短说明。
四、招生官怎么看这一栏
家庭背景主要帮助招生官回答两个问题:
-
这个学生是在什么样的资源与环境中成长的?
-
在这个环境下,他或她取得了哪些成就?体现了哪些品质?
这意味着,同样的成绩与活动,在不同背景下的“意义”是不同的。
一个来自资源匮乏学校的学生考出优异成绩,显示出韧性与自驱力;
一个来自教育资源丰富的学生若展现出思考力与社会责任感,也同样出色。
总结
家庭背景不是用来“比拼”的,而是招生官了解你是谁、你从哪里来的窗口。
真诚、如实填写就好。录取靠的是你本人,而不是背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