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学生成绩不错,活动也不少,但一到写文书就“卡壳”:
写出来的内容不是太空洞,就是太普通。
家长常常困惑——孩子明明经历丰富,为什么写不出打动人的故事?

其实,问题往往不在“不会写”,而在于——没有想清楚“写什么”。



一、文书写作,不是“作文比赛”

很多学生一开始写文书,就陷入一个误区:
“我英文写得不错,语法没问题,应该不难。”

但大学文书(College Essay)不是语言测试,而是个人叙事(Personal Narrative)。
招生官要看的不是你的英语水平,而是你的思考力、洞察力和成长逻辑。

你写的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你从事件中如何看待自己、如何改变自己。

比如:
不是“我去做了义工”,而是“我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重新理解了责任”;
不是“我喜欢生物”,而是“我在研究失败后发现了科学探索的耐心”。

换句话说,文书不是写经历,而是写人。


二、为什么优秀学生更容易“写不好”

成绩好、活动多的学生,往往有一个共通点——太想“表现优秀”。
他们把文书当成成绩单的延伸,写成一篇“我多努力、多成功、多热爱学习”的报告。

但招生官每天要看上千篇这样的文章。
如果你的故事只是强调“我参加了很多活动”“我从小就很自律”,那几乎和别人没有区别。

真正打动人的文书,不是展示完美,而是展示真实和思考。
招生官想看到的是一个会反思、会成长、有独特视角的学生。


三、写不好文书的三个典型原因

  1. 没有主题意识
    很多学生的文章像流水账:活动写了一堆,却没有一个核心思想贯穿其中。
    主题不清,故事再多也抓不住人。

  2. 怕“暴露弱点”
    学生担心写失败、写迷茫会扣分。
    其实恰恰相反——在失败中反思、在挫折中成长,才最能体现成熟度。

  3. 故事讲得不“生活”
    有些文书一上来就用大词:“Leadership”“Passion”“Dedication”,
    但没有细节,没有画面感,读起来像AI写的。
    招生官更想看到的是你在某个瞬间的思考、某个具体行动的触动。


四、那到底该怎么写出好文书?

先想清楚“我是谁”
问自己几个问题:
我最有热情做的事是什么?
哪个经历最让我有改变?
别人对我的印象,和我想成为的人一样吗?

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
不要堆砌成就,一个小细节往往更能打动人。
比如,有学生写自己教奶奶用手机拍照——
这件小事反映出她对沟通与耐心的理解,比写“我做了科研”更有力量。

避免AI式语言
AI写出的句子通常完美但空洞。招生官要看的是真实感,哪怕语言不够精致,只要情感真诚,就更有共鸣。


五、成绩好 ≠ 竞争力强

很多学生误以为:GPA高、活动多就稳了。
但在名校眼里,文书是区分同样优秀学生的关键环节。

文书写得好,能让招生官看到“数字之外的你”;
写得平庸,就算成绩再亮眼,也很容易被淹没在人群里。


文书不是在写“我有多好”,
而是在告诉学校——“我是谁”。

只有当学生真的敢于表达自己、展现思考、分享真实经历,
那篇文书,才有可能打动招生官的心。

返回
顶部